新聞動態
- 2021-10-19 18:21:16
-
根據我國《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》,化妝品是指以涂擦、噴灑或者其他類似方法,施用于皮膚、毛發、指甲、口唇等人體表面,以清潔、保護、美化、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化妝品市場也日益壯大。在2012年,中國僅化妝銷售品的銷售額就超過1000億元。而到了2020年,全年零售額更是高達3400億元[1],同比增長9.5% 。
部分商家為了凸顯產品“綠色健康”的特性,打著“食品級”、“可食用”的旗號,暗示消費者——產品可以吃,用在身上更沒問題。
化妝品作為一種化工產品,它的使用方法、作用部位和作用機理,決定了化妝品不可能具備食用功能,也就不存在“食品級”一說。
2011年,由中國消費者協會和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聯合發布的《美白類美容護膚產品消費指引》表明:化妝品由多種成分配置而成,其中包括多種化學成分,只用純天然植物提取物是無法制成護膚品的[3]。未經過認證的‘天然’或‘有機’產品,如茴香、玫瑰等含有的部分生物堿及揮發成分,有潛在的致敏性;丁香、紫荊花等提取物是造成氣喘的植物原料……
曾風靡一時的美白丸,含有大量維生素C,雖然的確能抑制人體的酪氨酸活化,減少黑色素生成,但是大量的維生素C也會導致血栓、結石、過敏等反應,甚至引起肝功能異常,在讓你變白的同時,反噬你的健康。
與此同時,化妝品市場出現的“可食用“口紅也是屢見不鮮。研究表明,市場上常見的口紅,原材料大致可以分為成型劑、顏料色粉、油和助劑4種[4]。顏料色粉主要是金屬氧化物或有機大分子,本身對人體無毒,但是它們通常來自金屬礦,會攜帶極微量的重金屬。
正規廠家所使用的口紅原料都要求達到食品級安全標準,但如果大量食用,也會發生輕微重度金屬中毒現象。
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,化妝品宣傳不能含有“純植物”“純天然”等絕對化的詞語。部分商家用“食品級”替換已經被明令禁止的“純天然”“純植物”的概念,誘導消費者購買,是違反規定的。
伴隨著容貌焦慮而來的“顏值經濟”背后,是越來越多現代人對“美”的盲目追求。隨著相關制度的完善,化妝品市場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,也絕不能忽視其健康性。
- 上一篇 [返回首頁] [打印] [返回上頁] 下一篇